你好,我是YanYan,感谢你的关注。
上一篇内容我们提到了“观察力”的重要性,它能有效帮助我们读懂场地,在细节中捕捉到那些最关键的特质,这是打好设计基础的关键一步。如果在学习设计的最开始,没能建立起良好的观察习惯、掌握观察方法,而是过于重视套路,那之后再想提升设计能力就比较困难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我们毕竟是“设计师”,不是“观察师”,当我们掌握了足够的场地信息之后,该如何把它们转化、落实成优秀的空间设计呢?掌握基本的空间构成方法自然不必说,那在此之上,我猜你应该会认同这个回答——我们还需要“创造力”。我自己一度也是这么想的,如果你没点创造力,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设计的。但问题是,我的老师们仿佛只教给过我设计理念、原则、规范,从没教过我怎么获得创意。当然这件事不怪老师,不是他们不想教,而是不知道怎么教。陆游不是有这么一句诗嘛,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”,就像我自己写公众号一样,可能有的文章写得还可以、视角比较新颖,但如果你问我是怎么想出来的,我可能还真说不清楚。做设计也是同理。不妨跟你自爆下短板,我在设计方面的创造力并不出众,我更擅长的点其实是做逻辑分析和判断。提升创造力倒是也有门道儿,是可以学习的,在这里向你推荐《赖声川的创意学》,这位中文世界顶尖的剧作家,基本上把创意灵感的产生到实践转化给说清楚了,但学习效果如何还是得看个人的天资。所以我今天并不打算谈论如何培养“创造力”,因为我自认为并不够聪颖,也还在挣扎。对我来说,或许“另谋生路”才是正解,所以我常常反过来思考——如果创造力就是不够强,是否也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?换句话说,我承认创造力和设计是有关联的,但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?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,我获得了一些很重要的发现,以往我们对这二者间关系的认识可能存在些误解,总结来说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:我相信创造力弱,这大概率是90%的设计师面临的共同难题,咱们都是难友。如果能认清这些误解,排除掉不必要的干扰,或许我们会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、看待职业发展更加从容,希望我这点零碎的思考能对你有所启发。
误解一:
设计作品一定要有创造力
估计你有点好奇,设计总要有点新鲜感吧,没有点创造力那还能叫设计吗?先别着急下结论,请你跟我看一个杯子,就是下图这个最常见的白瓷杯子,圆柱形的杯身加一个弧形的把儿,没有任何图案和特殊造型。
我猜10个人里,应该会有9个人说“没有”。想想也是,普普通通的杯子,没什么技术含量,又不能保温,也不会让水变好喝,这叫什么设计呢?首先,杯口是圆的而不是方的,喝水的时候会更容易贴合嘴唇。其次,杯把儿不宽不窄,刚好够四指伸进去握紧。然后,杯子的容量不大不小,太小不够喝,太大容易凉。最后,再看杯壁,有一定的厚度,倒进开水也不会很烫手。你发现没有,以上这些都是它的设计,只是由于太常见了,所以往往被人忽视。接下来第二个问题:它有多少创造力吗?实话说,在各种五彩斑斓、造型各异的杯子面前,它的确是太一般了,但它依旧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设计作品。在一个追求创意的时代,一个普普通通的设计作品,是不是就缺少点存在的意义呢?我在文章《从一把椅子看景观行业》上看到了有关纽约炮台公园座椅的分析,当你选择紧邻水边的椅子坐下,欣赏夕阳下的天与海时,微微倾斜的靠背刚好带动着你的视线自然而然地上扬,座椅后穿行的游人并不会影响此时你心中的小天地。纽约炮台公园座椅(引自《从一把椅子看景观行业 | 刁荆石&陆诗蕾 行业见言07》,公众号“ mooool木藕设计网 ”)
还有高线公园上的座椅,柚木的材质给人以温软的质感,高低变化的空间可以满足人们坐与躺的各种需要,转角处流出一段平台,方便好友面对面的交谈。草坪边如此不起眼的一处座椅空间,居然容纳了8、9组休憩的人群,且彼此互不干扰。高线公园座以上的人群(引自《从一把椅子看景观行业 | 刁荆石&陆诗蕾 行业见言07》,公众号“ mooool木藕设计网 ”)
这些座椅的摆放、组合当然都经过设计,只不过普普通通,没有什么创意感,但它们却营造了非常人性化和舒适的感受。你不妨回忆一下,在国内的公园中有坐过让你感觉非常舒适的座椅吗?(就座椅论座椅,没有其他含义。)我想你一定在很多场合见过这种异形座椅,最近几年非常流行,可你有想过坐在上面会是什么感受吗?第一,烫pp;第二,硌pp,这绝对是反人类的设计。
我们常常见到各种形式夸张、博人眼球的设计,很快受到市场追捧,但这些看似有创造力的设计往往经不住时间考验,甚至连基本的功能需求都满足不好。衡量一座城市的品质,并不会看你有多少网红景点,而是取决于环境是否舒适、无障碍设施是否齐备、出行是否安全,运用简单朴素的形式,做出不刻意表现的作品,其实就已经很优秀了。
误解二:
有创造力的设计必须要好看
当然不是,因为人性总有欲望、现实总有约束。当设计目标明确,且现状资源又有诸多限制的时候,常规方法肯定不行了,这时创造力就要发挥作用。进一步讲,如果说“设计”是解决一般问题,那么“创造性设计”就是要去解决关键问题。我们还是以杯子为例,这款宜家经典畅销的法格里克杯,竟然最低只要2.9元。
简直是白菜价,它为什么能做到如此便宜?答案就是,这款杯子的设计创造性地解决了成本问题。这款杯子上宽下窄,装箱的时候就可以一个套一个叠着摞起来,节省空间;而且杯子设计的很矮,这是为了让叠起来的高度刚好严丝合缝地装满整个集装箱。这款杯子诞生至今,设计一共改良了三次,第一版设计,一个集装箱货盘上只能摆800个,现在的版本可以摆放2000多个,运输效率提升一倍以上,物流成本降低了60%。宜家的创始人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:昂贵的解决方案通常平庸至极。一万块钱的桌子,是个设计师就会做;但如何只用100块,做出品质差不多的桌子,这才是本事。(原话记不清了)可是回过头再瞧,这款杯子其实真不怎么好看,尤其这个天蓝的配色,审美不来。由此可见,有创造力的设计未必是好看的,因为创造力核心指向的是问题,而非表面的形式。咱们在专业学习中,都接受过审美训练,如果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做得好看,这当然是很完美的结果。在我的收藏夹里,奥雅的“蓝云朵乐园”一直是我很喜欢的案例,做到了创造性和好看的统一。当下开发商们对无动力儿童乐园的重视和需求是非常强烈的,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各种造型新颖、风格独特的儿童乐园。可是呢,儿童乐园不同于市政公园可以大面积种树,它的设计强度还是蛮高的,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需求,这就很需要时间;而且相比于其他设计,儿童设施使用工艺的安全性是不能马虎的,要经过一轮轮测试。那这时问题来了,如果公司面对很多客户,或者开发商每年有十几个楼盘要落地,你要如何针对不同环境进行快速设计,既不能一模一样地复制粘贴,同时还要尽可能降低设计成本呢?又快、又好、又要省成本,可能一般公司的做法只能逼员工007了。但奥雅的解决方法挺巧妙,他们想到了*模块化*。设计师们从乐高玩具中得到灵感,何不把场地设计成一套玩具呢,可以随意组合、拆分。儿童乐园的“模块”分为A-H八个类型,均为以3米为单位的矩形,可进行自由组合以满足不同的场地形状及大小。每个模块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游乐需求,开发出不同的功能和玩法,未来还可以进行升级,开发出更多的功能模块丰富进来。我偷了两张动图,你可以看到乐园组合的过程,建成效果看上去也还不错。需要补充说明的是,儿童公园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场地,是可以通过打造产品的方式来标准化的,但如果是两个不同的项目,却套用相同的设计,这可就动机不纯了……引自《如果乐园能像乐高一样随意组合,那会有多酷》,公众号“ 洛嘉儿童主题乐园”
所以还是刚才的观点,创造力的核心是指向问题,好看可以锦上添花,但没有必然联系,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,不能本末倒置。纽约曼哈顿亚维茨广场(Jacob Javits Plaza)的几次改造更新,可谓是个经典的反例,不好意思我要黑一下大师了。广场附属于联邦办公大楼,建筑功能一直没有变,但在40年间,这处城市广场竟然被改造了4次,频繁改造其实只有一个原因,就是设计没有解决场地的基本需求。最知名的一次改造你应该挺眼熟,是由玛莎·施瓦茨设计的“绿椅子”。据说她们当年征求了办公楼里工作人员对这个广场的期待,大部分人表示要有很多座位,可以中午时吃午餐。于是设计师真的就把它定位为座椅广场,然后用很夸张的艺术手法做了一圈圈的户外座凳。
好看吗?是挺艺术的,用现代简约手法再现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模纹花坛。乔布斯不是有这么句名言,他从来不相信什么用户需求调查,因为用户根本不知道他们到底有什么需求。综合施瓦茨其他作品来看,她的确是一名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家,但在解决问题层面,显然她没有把精力过多投入在这里。景观设计说到底不等同于艺术,它的精髓不在于创造了如何惊人的形式,亦非展现设计师的个人喜好,而是我们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,给用户、给社会提供了什么价值。
误解三:
有创造力的设计师才更专业
我最近一次深刻意识到这个问题,是有幸读了东方易地总裁李建伟老师讲“风景园林师注册制度”的一篇文章。我们本能地会认为,美国注册风景园林师的设计水平一定都是非常厉害的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李总按说是当时EDSA合伙人中设计能力最好的,但他坦诚自己考了四次才通过,为什么呢?因为美国注册风景园林师考试,基本不考设计师的创意。设计师设计有多好,实在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,考官根本就评不出来,人家就考你设计里必须遵守的原则、必须具备的常识。比如李总提到螺丝钉在美国分成很多级,多长、多少号都有规定;木材也有等级,有尺寸、有叫法,人家考试就考这些。注册考试想要衡量的不是你有多么才华横溢,而是想知道你是否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,以保证你的设计是合理合法的,不会危害大众,能给大家带来公共福利。人家需要的是专业设计师,而非专业绘画师。现在咱们做景观基本都要讲生态,但竖向和排水怎么做,有多少学校会正经教这些呢?特别是环艺专业,在这领域更是空白。不夸张地说,现在学校的教育基本上是按培养大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,甚至我旁听过某院校的线上评图,他们居然会以申报竞赛作为课程作业或毕业设计的考核标准,简直离谱。能不能培养出大师我不知道,但我相信这一定学不好设计。当然我这样假装“义正言辞”,并不是说自己学得有多好,但我确实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,在想办法补课。另外,我自己越来越发现,创造力可能是个“甜蜜的陷阱”。因为追求创造力是比较容易带给设计师快感的,如果一个设计师的方案策划能力特别强,他很容易立刻收到别人赞赏的,画得真好、真棒,但是再往下就要涉及到场地限制、施工造价、材料工艺、多专业配合的知识,甚至你还要有很好的协调沟通能力,以应对艰难的突发状况。到了这个时候,最开始的那点创造力快感还剩下多少呢?有些人往往一遇到后续的挫折,就返回去继续画方案了,立刻又被赞赏,幸福感马上又找回来了。当然,成为一个优秀的方案设计师倒也不错,可如果你并不是出于钻研设计的热情,而仅仅是不想跳出舒适区的话,那你引以为傲的“创造力”恰恰是你成长的天花板。我相信专业的设计师,需要具备在概念阶段思考每一处施工细节,在施工图阶段反思完善设计的能力,这是培养深度思考能力的过程。缺乏深度思考,所谓的创造只是效果图上的“眼前一亮”,只能在花俏的外观上徘徊。持续不接地气地做设计,创造力是会枯竭的,迟早沦落为完全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套路。设计师的专业成长是场持久的修行之旅,而“创造力”可能只是旅途中的一处驿站。
最后想说:
赖声川在读博期间,有次要排练一出戏剧,本来已经排得差不多了,但他禁不住诱惑,总想再搞点创新。万幸,他成功地搞砸了,只能等老师来收拾残局。演员一边演,老师一边叫停,一边马上修复错误,然后再继续,两个小时以后,这出戏神奇地恢复原状。赖声川非常困惑,他知道自己编排得有问题,但实在不明白错在哪,无奈之下,只得问了老师一个愚蠢的问题:你刚刚怎么做到的?老师严肃地回答:我知道舞台上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。赖声川说,这句话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,那是他一辈子创意训练中,最受用的一堂课。为什么好文章是妙手偶得?为什么音乐家能演奏美妙的音乐?不是因为他们努力天马行空、努力花样翻新,而是因为他们很清楚什么不能做,清楚边界在哪里。其实脑科学、心理学、艺术、广告营销、文学创作等领域,早已把培养“创造力”的方法研究了无数遍,根本不是什么秘密。但它们更多是在教给我们“什么能做”,可是我们还得清楚“什么不能做”。设计作品不一定要有创造力,因此我们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忽视基本需求。有创造力的设计未必要好看,因此我们不能只重美观而草率处理关键问题。创造力无关设计师的专业性,因此我们不能为了片刻的满足而给成长封顶。关注需求、聚焦问题、持续成长,我想这大概是设计师应有的样子吧。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,我是YanYan,我们下次再见喽。---
低产狡辩声明:由于目前学识有限,为了搞清楚一个话题,通常要查阅很多书籍、论文,力求让自己的“现学现卖”显得稍微“专业”一些,所以更新速度不会太快。